滬港通將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滬港通昨日正式開閘。作為一個打通中國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長遠舉措,滬港通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向縱深發展,同時還將讓這一進程由官方走向民間。展望未來,人民幣國際化有望實現質的突破,我國資本項目的有序放開將迎來歷史機遇。
獨立財經觀察員彭瑞馨預計,在2015年底或2016年初,人民幣有望實現更大程度上的可完全自由兌換。
他認為,貨幣的國際化取決于其自由兌換程度,而自由兌換程度又取決于資本金融項目開放的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滬港通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極其重要的步驟。
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最初始于2002年我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額度的開放。不過,在QFII近年來迅猛發展的同時,其規定的1500億美元總額度迄今仍未用滿。中國銀河證券(國際)的一位分析人士稱,QFII對機構投資者的性質有較多限制,這無形中阻礙了其規模擴大。據了解,目前只有大型公募基金、養老基金、學校捐贈基金等境外合格投資者拿到了QFII額度。
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黃紅元日前對證券時報記者透露,滬港通的路演過程中,國際機構參與熱情很高,其中也包括以中長期投資為目的的某些對沖基金。
伴隨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開展,2009年至2014年10月末,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26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額度將近2.9萬億元。
央行2014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一些國家及地區央行或貨幣當局已經或準備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七大儲備貨幣。
滬港通啟航后,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將由此前的央行層面逐步邁向民間草根層面。也就是說,讓人民幣真正成為國際上其他地區民眾樂于持有和使用的貨幣,才是人民幣國際化頗為關鍵的一環。
以香港市場人民幣存款為例,目前境外人民幣存款的規模估計達到2.5~3萬億元,據Wind資訊數據,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已達9444.73億元,其中約有80%是定期存款。之所以錢愿意“躺”在銀行里,是因為人民幣流動性較弱。
滬港通將有望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彭瑞馨稱,目前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市場占有率只有1.4%左右,而排名靠前的三大主流國際貨幣的市場份額,分別為美元占38.75%、歐元占33.51%、英鎊占9.38%。他認為,未來這一情況將逐步扭轉,滬港通將使人民幣“飛入尋常百姓家”。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