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將把握好節奏力度,科學合理確定不同行業的納入時間,分階段、有步驟地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碳排放重點行業。
“生態環境部對重點行業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了專題研究評估論證,相關的技術文件起草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正在積極推動,爭取盡快實現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首次擴圍。”趙英民說。
市場活躍度逐步提升
從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來看,“啟動兩年半以來,總體運行平穩,制度規范日趨完善,市場活躍度逐步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全面改善,碳排放管理能力明顯提升,價格發現機制作用日益顯現。”趙英民表示,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數據顯示,和第一個履約周期(2019年至2020年)相比,第二個履約周期(2021年至2022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截至去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第二個履約周期成交量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增長了19%,成交額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增長了89%。碳價整體呈現平穩上漲態勢,由啟動時的每噸48元上漲至每噸80元左右,上漲66%左右。第二個履約周期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參與交易的企業占總數的82%。據測算,兩個履約周期,全國電力行業總體減排成本降低了約350億元。
從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來看,“今年初,全國自愿碳市場啟動以來,運行總體平穩。”趙英民表示,總的來說,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將動員更廣泛的行業企業,自主自愿開展溫室氣體減排行動,將創造巨大的綠色市場機遇,也會帶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綠色低碳發展。
趙英民表示,下一步,將全面貫徹落實《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大相關政策配套制度完善,保障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行,嚴格依法管理規范操作,積極推進碳市場建設,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貢獻。
將高排放行業盡早納入
“將高排放行業盡早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碳排放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可以使得全社會的降碳成本實現最優、最小化,從而助力實現我國‘雙碳’目標,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趙英民表示。
據介紹,中國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重點行業,這八個行業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左右。“未來將堅持穩中求進、先易后難原則,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情況,國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體要求,綜合考慮行業碳排放量、數據質量基礎、減污降碳協同、行業高質量發展等因素,優先納入碳排放量大、產能過剩嚴重、減污降碳協同效果好、數據質量基礎好的重點行業。”趙英民說。
對于擴圍工作,他表示,生態環境部每年在全國范圍內對上述重點行業組織開展年度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即除電力行業外,其他7個行業雖然沒有納入配額管控,但是其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已經開展起來。同時,對重點行業的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了專題研究評估論證,相關技術文件起草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正在積極推動,爭取盡快實現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首次擴圍。
不重復管控
對于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展,“總的來說,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的同時,地方試點碳市場還將存在一段時間,生態環境部將指導地方試點碳市場在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實行總量控制、有償分配、市場穩定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繼續發揮好地方碳市場試點作用,為全國碳市場建設運行提供實踐經驗。”趙英民表示。
據介紹,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并且先后啟動交易,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行業近3000家企業,有效促進了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強化了社會各界的低碳意識,特別是為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建設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
“我們正在建設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實行統一的行業核算標準、統一的監管規則、統一的交易結算、統一的配額分配方案。”趙英民表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臺后不再新建地方碳市場。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行業和企業不再參加地方的試點碳市場,就是不重復管控。地方試點碳市場應當參照這次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健全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
(劉麗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