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一帶一路”的構想,正是中國與外部經濟關系調整的自然延伸,意味著中國正在努力將自身的經濟增長體系轉化為區域增長體系。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和“一帶”)的提出是新時期中國面向未來經濟發展所做出的戰略性安排,是一次理念與行動上的轉型。
中國經濟增長離不開外部支持
中國在過去的20年時間里,經過了長時期經濟高速增長之后,正在面臨自身與外部經濟關系轉型的考驗。眾所周知,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是經濟與非經濟要素綜合運轉的結果。一般而言,經濟要素由供求兩個方面構成,供給方面包括資源、勞動力、技術、資金、土地與政策制度等,需求方面主要是由內外兩個市場構成;非經濟要素則主要指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等。中國能夠保持長期、穩定、高速增長與外部支持是分不開的。
解決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要素供給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部世界。中國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從1993年到2012年的20年間中國從世界進口的石油、鐵礦石等工業用原料累計量分別為26.5億噸、50億噸,同時期中國自己生產的石油和鐵礦石是34.7億噸、58.6億噸。這段時間中國獲得的外資累計為1.3萬億美元。解決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賴于外部世界。從1993年開始,中國對世界市場的依賴在增強。到2013年為止的這20年間,中國對世界出口年均增長率為17.2%,總共所形成的貿易順差累計為2.1萬億美元。
借助“一帶一路”,中國與東盟經濟關系完美轉型
過去中國與外部的經濟關系是以外部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為主,當中國經濟實力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這種關系也將隨之面臨轉型,即向資金、技術、市場、政策等多領域相互支持的方向轉變。以東盟為例,2013年10月中國—東盟領導人峰會上,中國重申,“一個團結、繁榮、充滿活力的東盟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而東盟則強調,“中國的發展對本地區是重要機遇,東盟支持中國和平發展”。推出“一帶一路”的構想,正是中國與外部經濟關系調整的自然延伸,意味著中國正在努力將自身的經濟增長體系轉化為區域增長體系。目前來看,這種外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一是中國經濟本身發生了較重大的調整。目前中國已進入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增長速度將從過去的10%左右下降為7%左右,這樣的增長速度意味著中國對外部的需求在下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實力的上升意味著中國對周邊國家的支持能力在上升。從市場層面看,以亞太地區全部消費品進口為例,中國消費品進口占亞太地區全部消費品進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1.5%上升到2012年的5.3%,中國形成了支持地區經濟增長的消費市場。同樣,中國對外投資的水平也急劇上升,從2002年不到10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901.7億美元,累計對外投資5257億美元。
二是現有的地區產業分工體系正在發生改變。一直以來以日本為核心建立的地區生產網絡正在朝向扁平化發展。盡管日本始終位于產業發展的最高端位置,但是到了今天,更多的后進國家如韓國和中國對日本技術的追趕,使得地區產業分工向扁平化的垂直分工體系進化。目前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經比肩于美國,兩者分別占世界制造業的規模為20%左右,中國正在通過對外投資將部分產業向周邊國家轉移。按目前的發展態勢,中國極有可能取代日本成為地區生產網絡分工的領導者。
三是外部,特別是周邊國家或地區處于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的巨變期。他們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不同階段,資金短缺、基礎設施短缺、技術短缺、部分制度或政策短缺等構成經濟增長的瓶頸。為解決上述難題,加強對外合作,爭取更多的外部資源成為發展中國家推動經濟增長的戰略之一。我國可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力度,在促進周邊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有利于為我國經濟增長獲得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