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提醒:保障保險權益關注五大問題
合同履行問題、營銷員說明義務問題都是投保人在購買產品時需要格外留意的環節。如何進一步認識保險產品中的陷阱,更好地發揮產品的保險保障功能是每個消費者的意愿。昨天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業內人士提醒,在購買和持有保險產品時,有五大問題需要關注。
在保險產品營銷中,常見的欺詐行為便是銀保渠道中的“存單變保單”。這是指保險營銷員將保險產品混同于儲蓄、理財產品進行銷售,以高額回報引誘客戶投保。營銷員片面強調高收益或者夸大收益,不進行風險提示,對費用扣除和猶豫期等涉及投保人利益的問題避而不談,不如實告知投保人權利義務。中國人壽北京公司營銷員孫宏介紹,上述欺詐行為中,投保人需要注意的是保險產品和定期存款的區別,在購買時不要被產品的高收益蒙蔽,注重條款中不同時點支取資金的便利程度和損失程度,從而更好地區別保險與存款。
理賠是涉及保險消費者切身利益的環節之一。在出險情況下,拖賠現象嚴重,惜賠現象更是普遍存在。理賠尺度不一,責任認定、損失認定的標準不統一,定責、定損差距較大,賠付金額、保險責任范圍爭議較大。如何根據保險條款和具體的險種來商定責任和權利,在實際中操作的空間很大。孫宏介紹,遇到這種問題,消費者切忌執一方之詞,而應更多地從理性客觀的角度出發,對于保險公司惡意隱瞞或拖延的情況要及時向地方保監局反映;在一般的程序履行期內的行為,消費者應及時跟蹤,不要過于相信中間人。
在一些產品設計調款和免責條款中,保險公司的發揮空間和強硬態度相信很多消費者體會過。其實,在遇到對自己不利的情況時,投保人并非束手無策。業內專家陸整介紹,對于一些法律條款,有很多模糊的地帶,如果涉及到切身利益,可以投向法律顧問進行咨詢,如在車險的商定理賠上,針對不同情況和車輛的損壞程度,保險公司都適用不同的法律條款,如何根據具體情況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消費者可以借助律師進行解讀,切忌跟著保險公司一方走,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還全然不知。
國內保險產品和保障制度還不完善,尤其在保險立法方面有很多涉及消費者利益無法完全保障的地帶,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缺少法律支持,因此,消費者在購買高風險產品時,應該全面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供給計劃,切忌貪圖“高收益”。一般而言,保險的衍生產品,如一些奇異保險產品在外資機構比較常見,由于這些產品都有結構化多層級的設計,因此,一般消費者很難讀懂其中的具體規定。消費者需避免購買此類產品,從而降低自己的風險。
國內保險公司的營銷理念和管理水平相對不高,體的保單操作中,可能會出現泄露客戶信息移做他用的可能。一般投保人在購買產品時,應盡量少提供自己的私密信息,同時對于某些信息填寫做到更細追問,以免日后引起不必要麻煩。國內缺乏相應的對客戶信息保護的法律,這也是下一步保險法修正中可能加入的條款。記者 張泰欣


- 馬航總裁:不會因客機失聯停飛波音777機隊
- 見死不救?澳政府拒絕澳航30億澳元貸款請求
- 黃碩:業界可共享打車軟件這張大餅
- 美媒:中國反腐令高檔白酒消費回歸理性
- 俄羅斯欲起草法案應對制裁:沒收歐美在俄資產


- 馬來西亞稱持失竊護照登失聯客機乘客不是亞裔
- 以色列展示繳獲“伊朗軍火船”走私武器
- 美國“伊利湖”號巡洋艦訪問韓國 準備參與聯合軍演
- 祈福、搜救、調查 馬航客機失聯進入第四天
- 日本大地震三周年 媒體“全副武裝”參觀福島核電站


- 馬來西亞稱持失竊護照登失聯客機乘客不是亞裔
- 以色列展示繳獲“伊朗軍火船”走私武器
- 美國“伊利湖”號巡洋艦訪問韓國 準備參與聯合軍演
- 祈福、搜救、調查 馬航客機失聯進入第四天
- 日本大地震三周年 媒體“全副武裝”參觀福島核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