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山區的羌族婦女在移動醫療車上通過思科網真系統接受汶川縣人民醫院醫生的診療。 陳賽賽供圖
在四川汶川縣人民醫院,一位患者通過遠程影像得到了成都華西醫院專家的會診服務。在什邡鄉鎮衛生院,醫師需要請專家來幫助分析X光片,他不用趕一天路到市區的大醫院,只需將影像文件上傳到服務器并提交咨詢請求,什邡市人民醫院的某位上級醫師就會收到一條自動短信通知,請他去查閱病例。上級醫師可以通過電腦系統來提供建議,如果是復雜的病例,還可以通過視頻會議來實現互動討論。這僅僅是網絡化數字醫院所帶來好處的一部分。
醫療服務信息化是現代國際醫療發展的新趨勢。在美國,醫療中心與網站合作,為幾百萬名社區病人建立電子檔案,實現遠程監控。數字化醫療平臺運用信息通信手段讓醫生與患者遠程互動。信息化不僅提升了醫生的工作效率,也提升了患者對服務的滿意度。我國越來越多的醫院,尤其是城市大中型醫院也在加速建設基于信息通訊技術的整體服務系統,而在醫療技術條件落后的基層地區推廣信息化醫療系統還是一種全新的嘗試。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思科作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訊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在第一時間與中國政府建立了獨特的政府產業合作模式,開展了為期3年、投入援建資金總額超過3億元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思蜀援川”。該項目致力于利用思科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提升四川省的醫療教育環境。其中,醫療衛生項目致力于運用先進的協作技術和云平臺來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能力,縮小城鄉醫療衛生差距。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升醫療信息化水平是我國醫療改革的努力方向。2009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拉開了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序幕。今年正值醫改計劃啟動后的第三年,同時也是“十二五”計劃所部署的醫療衛生體系改革嶄新階段啟動的第一年。3年期間,基層醫療改革不斷深化,基于信息通訊技術的數字化醫療服務協作模式對于基層醫療建設就是一個新的探索。
4月11日,思科與北京大學共同發布了《協作模式引領醫療衛生體系變革——“思蜀援川”醫療衛生項目效果評估報告》。該報告由北京大學、哈佛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組成的專家組調研并撰寫,深入探討了思科“思蜀援川”項目在醫療衛生領域產生的實際效果與應用前景,以及對于中國醫療改革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評估結果顯示,“思蜀援川”項目建立的促進協作及區域醫療資源整合的全新模式有利于解決我國基層醫療改革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實施這一項目,原來的二級醫院汶川縣人民醫院,現在已經成為連接一級醫療機構和三級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區域“協作中心”。這里的醫生通過醫療協作技術及云平臺可以得到四川省人民醫院、華西醫院等專家的指導,也能為縣所屬的13個鄉鎮衛生院提供技術支持,醫院借此吸引了大量來自汶川當地及汶川以外的患者。這種模式極大提高了醫院管理和服務的效率。農村地區的醫療服務工作者得到了來自城市醫院的專業培訓與指導,使得整個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得到提升。“思蜀援川”項目明顯改善了四川省衛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據統計,以汶川為例,通過遠程會診,患者看病平均節省時間5.8小時,節省費用280元(占其平均月收入的22%)。以前汶川縣龍溪鄉衛生院每年最多只能派出兩位醫師奔赴鄉外接受培訓,而遠程醫療系統就位后,衛生院全部6名醫師都能定期接受培訓。
信息化應用同樣改變了基層醫院管理手段。什邡市建立起區域醫療云平臺,連接了鄉鎮衛生院、各醫院以及衛生局,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衛生信息變得一目了然。由于云平臺可以檢測到處方的變化以及檢查、費用等情況,大大簡化了衛生局管理鄉鎮衛生院的行政程序。“過去,我們需要依靠人來進行管理,”汶川縣人民醫院院長王松柏說,“現在,我們通過掌控信息,利用應用程序來管理,可以追蹤和管理從患者入院到出院整個過程。”而什邡市衛生局正在著手擴展云平臺應用,用來追蹤、管理一些慢性病,比如對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的人數與狀態進行管理。據調查顯示,現在什邡地區的鄉鎮衛生院通過區域協作醫療網絡云所能實現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已超過四川的整體水準,甚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教授認為,“思蜀援川”項目帶來的汶川模式為醫療衛生改革探索了一種新的模式,具有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特點。該模式與中國正在推進的醫療衛生改革遵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相契合,為中國廣大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基層醫療衛生體系試點遠程醫療以及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化的目標提供了參考經驗。